《鹧鸪天(代人赋)》语文阅读和答案
鹧鸪天(代人赋)
辛弃疾
晚日寒鸦一片愁,柳塘新绿却温柔。若教眼底无离恨,不信人间有白头。
肠已断,泪难收,相思重上小红楼。情知已被山遮断,频倚栏干不自由。
8.前人评该词工于发端,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。(4分)
9.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,妙在一个重字,请作简要赏析。(4分)
参考答案
8.晚日寒鸦与柳塘新绿,是送走行人之后相继入目的两种景象。(1分)前者就离别说,故日而曰晚,鸦而曰寒,引起的内心感受是一片愁。(1分)后者就相聚的回忆与展望说,故春景宛然,春意盎然,引起的内心感受是无限温柔。(1分)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、两种感受、两种感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,使抒情主人公神态毕现。(1分)
9. 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,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。(1分)开始是望得见的,后来就只见晚日、寒鸦,望不见人影了。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,望不见人影,还要望,因而重上小红楼。(1分)结句频倚栏干不自由中的频字,正与重字呼应。明知行人已走到远山的那一边,凝望已属徒然;然而还是身不由己地重上红楼、频倚栏干,其离恨之深、相思之切,就不言而喻了。(2分)
赏析
这首《鹧鸪天》,题下注明代人赋,说明词中抒情主人公并非作者自己。这首词是作者代一位妇女而赋的,那位妇女的意中人刚离开她走了,她正处于无限思念、无限悲伤的境地。
晚日寒鸦,这是送人归来后的眼中景。晚日的余辉染红天际,也染红长亭古道和目之所极的一切,这是空间。夕阳愈来愈淡,夜幕即将降落,这是时间。而她送走的那位意中人,就在这空间、这时间中愈走愈远了。寒鸦当晚日之时,自然应该寻找栖息之处,大约在绕树啼叫吧。可是那位行人,他此刻孤孤零零地走向何处,又向谁家投宿呢?正因为这样,那本来没有感情的晚日和寒鸦,在那位女主人公的眼中,就变成一片愁了。这首词,是写别愁离恨的。愁与恨,乃是全篇的基调。按照一般的构思,接下去仍然要写愁写恨,但作者却并没有这样做,而是跳出窠臼,不再写哀景,而是用清新愉悦的笔触,勾画出一幅乐景:柳塘新绿却温柔。把读者引入春意萌动、春情荡漾、温馨柔美的境界。唐人严维诗云:柳塘春水漫,花塘夕阳迟。北宋诗人梅尧臣称其天容时态,融和骀荡,如在目前(《六一诗话》)。辛弃疾的.柳塘新绿却温柔,也有类似的艺术奥秘。柳塘一词,使人想见塘周遍植垂柳;但目前处于什么季节,却无从得知。联系前面的寒鸦,便会想到时值严冬,柳叶黄落,塘水冰封乃至完全枯竭,那景象,自然是萧条的。然而诗人却别出心裁,于柳塘之后缀以新绿,便立刻唤来了春天:塘周柳丝摇金,塘中春波涨绿,已够赏心悦目了;那料到在此基础上,又加上温柔一词。相对于严冬而言,初春的水显得温,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。但说它温柔,这就不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觉,而且表现了她的感情。这感情异常微妙,耐人寻味。那一塘春水,既倒映着天光云影和四周的垂柳,又浮游着对对鸳鸯或其他水禽。抒情主人公看到这一切,就自然感到温柔,从而也联想到她与意中人欢聚之时是何等的温柔了。
晚日寒鸦与柳塘新绿,是送走行人之后相继入目的两种景象。不难想见,这是乍暖还寒的初春。前者就离别说,故日而曰晚,鸦而曰寒,引起的内心感受是一片愁。后者就相聚的回忆与展望说,故春景宛然,春意盎然,引起的内心感受是无限温柔。
这首词真可谓工于发端。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、两种感受、两种感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,使抒情主人公神态毕现,因而以下文字,即从她的肺腑中流出。柳塘新绿,春光明丽,倘能与意中人象鸳鸯那样双双戏水,永不分离,便青春永驻,不会白头。而事实上,意中人却在晚日将沉、寒鸦归巢之时走向天涯,如果信手拈来,相思令人老那句古诗,正可以作为此时心情的写照。然而文学是一种创作,贵在独创。若教眼底无离恨,不信人间有白头两句就是创新,表现心绪低回宛转,笔致可谓摇曳生姿。无离恨是假设,不白头是假设变成事实之后希望出现的结果。可如今假设未能成立,白头已是必然,于是下片紧承离恨、白头,以肠已断,泪难收开头,尽情吐露,略无含蓄。当感情如洪水暴发,冲决一切堤防的时候,是不可能含蓄、因为也用不着含蓄的。
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,妙在一个重字。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,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。开始是望得见的,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,望不见人影了。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,望不见人影,还要望,因而重上小红楼。结句情知已被山遮断,频倚栏干不自由中的频字,正与重字呼应。明知行人已走到远山的那一边,凝望已属徒然;然而还是身不由己地重上红楼、频倚栏干,其离恨之深、相思之切,就不言而喻了。欧阳修《踏莎行》下片云:寸寸柔肠,盈盈粉泪,楼高莫近危栏倚。平芜尽处是春山,行人更在春山外。写行人愈行愈远,故女主人公不忍继续远望。辛词则写行人已在山外,而女主人却频频倚栏远望,无法控制自己。表现不同个性、不同心态,各极其妙。
文档为doc格式